校友故事 | 从技校生到行业标杆!优秀学子罗时军的追光之路
在丰城高级技工学校的校史中,有一位校友的名字熠熠生辉——罗时军。从迷茫的少年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,他的每一步成长都镌刻着母校的烙印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这位“技术型管理者”,聆听他如何用坚持与热爱,书写了一段从技校生到月薪3~4万行业精英的动人篇章。
2014年,从孺子学校初中毕业的罗时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。面对英语的一窍不通和升学的压力,他毅然选择了一条“技能成才”的道路,进入丰城高级技工学校汽修专业。在这里,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伯乐——陈晴明老师。“陈老师不仅教我们技术,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。”回忆起校园时光,罗时军满怀感激。课堂上,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汽修知识;课余时间,他作为学生会组织部及文宣部负责人,在组织活动中锤炼了自己的沟通与领导能力。
当其他同学还在享受着周末时光时,罗时军正背着工具包穿梭在汽修厂之间。“老板,我不要工资,只想学技术!”他一次次恳求,却屡屡被拒。倔强的他最终蜷缩在街角一家小修理铺里,用沾满油泥的手拧螺丝、抬变速箱。工作服被机油染得发亮,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污渍,脸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油渍。 看着同学朋友圈里的轻松生活,他也问自己:“这份苦值得吗?”迷茫时刻,汽修部罗海青部长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黑手油衣是匠人的勋章,你现在磨的是心性。”这句话如凿刀刻进他心里。此后的周末,实训室的灯总为他亮到深夜——老师手把手带他复盘故障案例;他则像钉子般扎在车间,用1000+小时车间实操将课本知识淬炼成肌肉记忆。“没有学校兜底,我可能早就放弃了。
2016年实习前夕,陈晴明老师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他:“千万不能‘高不成,低不就’。”带着这份叮嘱,罗时军跟随老师前往广州瀚弘学习变速箱核心技术。凭借过硬的专业基础,他仅用一个月便吃透复杂的技术图纸,更在2017年研发出新型检测工序,带领班组实现日产能8倍的跃升,月收入突破7000+。然而,他并未止步。2018年,他自费5000元加入行业龙头广州连顺,甘愿从月薪7000元的组长降为月薪500元的维修学员。半年后,他逆袭成为总部认证维修技师。2019年罗时军迎来职业生涯的二次“跨界”,从维修技师转型业务员,这个曾与变速箱零件朝夕相处的青年,第一次感受到“与人沟通比读懂机械图纸更难”。短短一年,他独创的“技术营销”体系让团队业绩飙升247%,个人更晋升为连顺区域经理,成为集团最年轻的金牌培训讲师。
2019年4月,罗时军迎来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。当罗雨平书记、谢鹏主任跨越千里来到连顺慰问时,他正为转型项目总监而焦虑。“学校从未忘记过我们这些毕业生。”两位老师给了他许多鼓励,成为他攀登新峰的绳索。
在职业巅峰期,罗时军选择走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深造。“课堂上,‘产教融合’四个字像火种一样点燃了我。” 他带着这份觉醒,成立“高亮新能源汽车工匠培育工作室”,将复旦的学术基因注入产业一线:
1.组织86场专项培训;
2.研发3项新能源维修专利;
3.培训7000+学员,辅导多人成功创业,帮助700多位学员成功转换行业领域,收入普遍提升50%。;
4.打通连顺111家门店与职校的实习通道,让学弟在产业最前沿成长。
“以前我只懂修车,现在懂了——职教人的使命,是让技术和人才一起流动起来。”
2020年,新冠疫情肆虐。当运送医护的新能源公交车频频“罢工”时,罗时军带领团队穿上厚重的防护服,日夜奋战在维修一线。“那些日子,每一台车都是‘救命车’。”他顶着压力,用技术为生命护航。这份担当的背后,是无数个日夜的积累——为了攻克新能源英文技术资料,他起早贪黑自学专业英语,最终拿下“宁德时代电池认证技师”资格,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。
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”这是罗时军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他手把手带教学弟付荣强,协助其从递工具的学徒成长为日系组组长,5年内买车成家,成为技术骨干。他现在作为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、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特聘教师,他带着自制教具走进课堂,把连顺车间变成实训基地。“看着学生眼里有光,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。”
“技校是我梦开始的地方。”在给母校的寄语中,罗时军动情写道。三年时光,他在这里收获了知识、友谊与成长的方向;如今,他以行业领军人物的身份回馈母校,为学弟学妹搭建实习桥梁,用行动诠释“工匠精神”的传承。罗时军的故事,是丰城高级技工学校“技能成才”理念的生动注脚。他用奋斗证明:起点或许无法选择,但人生的高度,永远由坚持与热爱决定。技术,是永不贬值的‘铁饭碗’;匠心,是改写命运的最强底气。愿每一位技校学子,都能如他一般,以技为翼,逆风翱翔!